唐偉(公務員)
  昨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霧霾橙色雙預警。持續數日的霧霾過程,已導致中國104個城市重污染,且將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霧霾連成片。(12月8日人民網)
  前不久,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佈報告,首次指認大氣污染“對人類致癌”,並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。而國務院也發佈了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對大氣污染的治理行動已經迫在眉睫。
  相比之下,各地的反應相差懸殊。部分地方對此缺乏重視,僅有預警而無相關預案,使得既沒有應對依據,更無法有效緩解問題。而有應急預案的,可以根據污染等級及時給予應對,比如機動車限行、工廠停工、工地停建、學校放假等等,就可以按部就班的推進。反之,則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。
  當然,驅散霧霾不能只靠“應急”。 一般來說,改善環境主要依靠收入水平提高、經濟結構調整、資源效率提高、技術不斷進步等等綜合性手段,非朝夕之功可以解決。應急預案作為一種兜底制度和基礎構建,尚只具有臨時的作用,關鍵還得“功夫在平常”。
  大氣污染防治有著固有的特殊性,既需要個體的治理,更需要整體的聯動,前提還得是“從自身做起”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,一是做好本地的治理工作,落實相應的治理措施,“各掃門前雪”。缺乏大局思維和全局考量,各自為戰和等靠要的惰性,恐怕才是當前治霾的最大障礙。二是要爭取實現跨區域合作,應當在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的整體框架下,積極構建區域合作和聯動機制,努力形成合力,避免產生的“魚池之殃”。  (原標題:驅散霧霾“臨時佛腳”也要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teaqgajdq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